【導讀】
對于家電終端市場是否漲價,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到底現時該不該漲?怎樣漲?哪些可以漲?哪些不能漲?這絕對是企業應該思考清楚的問題。
華亭||撰文
不難發現,春節過后家電市場輿論中頻頻發出漲價的聲音。可見,成本上漲壓力,并未隨著2021年終結而遠去,就在2022年春節之后沒幾天,業內有消息顯示包括格力、美的等在內的空調廠商已宣布或即將啟動漲價。
奧維云網(AVC)掌中寶數據顯示,截止今年第10周,空調線下均價同比上漲545元/臺,線上均價上漲399元/臺。不僅是空調這樣面臨旺季前夕的產品,就是長期價格走低的彩電價格也在上漲。彩電線下均價累計上漲858元/臺,漲幅超過16%。
最先實現市場普及的冰箱、洗衣機是極為成熟產業,畢竟價格應該是穩定的,但這次漲幅也是比較可觀。從奧維線下數據看出,截止第10周,冰箱均價同比上漲925元/臺,洗衣機均價同比上漲887元/臺。
其實,就家電品漲價而言,本輪的家電品是普遍漲價。成本壓力增大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無非就是疫情的持續,導致了家電品的上游原材料價格暴增,甚至是進入到價格上漲通道,形成持續增長的態勢。
如果說短時期的價格暴漲,漲價因素逐步消失后,價格就會受供需矛盾的限制回落下來。不過,這次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疫情,持續超過2年多,仍然沒有緩解的跡象。特別是近期,俄烏兩國軍事沖突越演越烈,更是加劇了大宗商品的上升態勢。
比如,以家電所需求原材料塑料為例,塑料的原材料是石油。截止8日紐約原油價快接近122美元/桶,幾乎是疫情之前的4倍。石油價格飆升塑料、潤滑油等必然漲價,那么家電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價格就受到推升。因此,制造廠家不漲價必然會出現價格倒掛,廠家生產越多虧本就越大。
如何化解和轉移成本壓力呢?只有把成本壓力轉移到終端產品上,最后為之買單的就必然是用戶,這就是這次漲價的基本邏輯。其實,在一個成熟產業,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市場漲價確實是進退兩難。
只不過這次成本提升持續時間太長,上漲幅度太大。絕大多數廠商是實屬無奈,產品漲價有可能失去客戶,不漲價就面臨著虧本。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產業的生存,一定幅度的漲價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不過廠商也應該看到,家電行業面對的是廣大用戶。可要知道,國內人口中,還有6億人月收入才1千元。對這部分消費群體來說,消費能力極為有限,漲價就是抑制了他們的消費。況且這部分消費群體還是一個龐大的人群。
就是比他們強一些的中端用戶群體,原本是消費的主力軍。但是在疫情持續長達2年之久的情況下,他們對收入增長的預期信心也是不足,因此購買力也有所下降。不要小看中、低端消費群體,他們才是這個市場最大的用戶群體。高端用戶群體,該買的早就擁有,該迭代的也早就換新。
從這個意義上講,漲價是必須的,否則企業就將無法生存。但在制定推出漲價策略時,一定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忽略了這一點漲價就必然會誤入歧途。這里我們必須看到,市場存在著成本上漲要漲價和需求不足要降價的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對漲不漲價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為漲價,不僅僅是成本壓力,還有企業轉型、品牌定位等自主調整造成的漲價需求。一些人在推高端的思路下,借機把產品的價格定高,以顯示產品的檔次和品質。但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還在以推高端來漲價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眾所周知,高端產品的利潤空間本來就高,現在還要以原材料漲價再提出高端產品漲價,以維護高端的形象和高額利潤空間,那市場結果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僅會失去部分市場份額,還會給消費者留下趁火打劫的印象。
現在,不是考慮企業需要多掙多少利潤的時候,而是關系到每個企業生存的時候。終端產品該不該漲,要不要漲?都必須要考慮清楚,不要人云亦云。必須要跟企業的戰略和實際情況相結合,綜合性去考慮問題。
因此,對于那些原本利潤空間高的產品,就不要跟著大勢一起去再漲價,對行業價格提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其實,這個時候,高端品在維持一定利潤的情況下不漲價,反而會加快高端產品的迭代,從而推動行業的轉型升級的步伐,企業也會從中獲得戰略上的先機!
=====
家電魂:深度解碼家電行業熱點事件,梳理家電廠商轉型變革歷程,互聯網時代家電業最具深度自媒體。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家電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