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洋豬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引起我們的警覺心理。洋豬肉對于中國豬市的影響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不足為奇,但中國也有句古話啼做“四兩撥千斤”。越來越多的豬肉口岸,越來越多的豬肉進口,越來越多熾熱的目光,讓我們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境界和弱點。
中國養豬成本高、效益低,這些年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差距,否則加工商也不會如此青睞外來豬肉嗎,因為的確便宜嘛。
今年中國豬市是“金豬年”,這個好消息已經傳到了國外。美國肉類出口協會副總裁何嘉德告訴記者:“今年出口中國的豬肉約為我們產量的3%~4%,占到出口量的15%,并且應該還存在成長空間。”您看,人家還要更多量的出口呢。信服,有這樣心思的人絕不僅僅是美國一家。
2016年全年進口豬肉達到160萬噸,我想這能夠入選2016年豬市之最的行列了。其實誰都知道今年豬肉進口量很大,而且近年來少見,而且它所帶來的沖擊性和威脅性誰都能夠看的清晰,但是我們依然在進口,可見,進口豬肉激增不是沒有緣故的。
其實官方數據顯示,到今年10月份,能繁母豬存欄已經持續下降超過3年,從5000萬頭以上一路縮減至3703萬頭,生豬存欄也是降至低位。而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豬肉產量3690萬噸,預計今年全年豬肉產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00萬噸左右。而且加上環保的進程的持續,補欄速度的徐徐,產能缺口持續存在。這是進口豬肉激增的最重要的緣故。
而且,現在豬肉進口、出口的路徑真的是太方便了,我們的豬肉進口口岸都增添到51個了。而且國家也踴躍與國外建立豬肉貿易關系,除了國內有這個需求之外,也是經濟國家化的體現。
總之,進口肉激增的主要緣故還是自身,保證產量供贈是最基本的,降低成本差異最關鍵的,中國豬市還要潞傍狂奔才行。
所以,“洋豬肉”圍攻下,降成本是本地豬肉突圍的唯獨路徑。因為本國成本下去了,肉價自然就下去了,誰還會舍近求遠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