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ChatGPT出現,讓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人類要進入“強人工智能”時代嗎?
(資料圖)
據了解,ChatGPT已導入了至少1萬顆英偉達高端GPU 芯片。花旗集團年初預估,ChatGPT用戶快速增長,將可能使英偉達相關產品在12個月內銷售額達到30億至110億美元。
市場對GPU芯片需求量前所未有的大,景嘉微(300474)也乘勢而起。6月1日,景嘉微發布2023年度定增預案,擬發行不超1.37億股,募資總額不超42.01億元,用于圖形處理芯片GPU芯片項目的研發建設。但2022年以來芯片領域產品的營收明顯下滑。從景嘉微整體業績來看,2022年以來,景嘉微利潤持續下降。2023年一季度,景嘉微由盈轉虧,稱與芯片領域產品營收下滑等有關。
圖:來自景嘉微公告
據了解,此次募集資金將用于高性能通用圖形處理芯片GPU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和通用圖形處理芯片GPU先進架構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
國產GPU由0向1的突破
景嘉微是國內GPU行業的領軍人物,于2015年年底成功研制出了國產第一款GPUJM5400,這是國內第一款自主研發GPU,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PU,徹底打破了國外GPU的壟斷。
2014年,景嘉微率先實現軍用 GPU 國產化的 JM5400 流片成功。
2018年,應用于信創市場的 JM7200 流片成功。
2021年,其最新產品 JM9230 流片成功。
截至目前,景嘉微是國內首家成功研制國產GPU 芯片并實現大規模工程應用的企業,也是國內唯一具備完全自主研發 GPU 能力并產業化的上市公司,目前已擁有 267 項專利,在圖形顯控領域走在行業前列。
景嘉微的JN7系列,據行業分析已經和英偉達GTX1080相差無幾。
隨著JM7 和 JM9 系列產品的推出,景嘉微正逐漸向信創及民用市場滲透。值得注意的是,景嘉微軍品業務起家,從當下來看營收中軍用和民用“雙輪驅動”。
ChatGPT提供發展新機遇
AI 是 GPU 應用層的一個重要分支。AIGC 為 AI 領域最具創新性應用場景。炙手可熱的 ChatGPT目前只是語言生成模型。
而AIGC(AI-Generated Content)包含文本生成,音頻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及圖像、視頻、文本間的跨模態生成等。為實現對話文本生成,OpenAI 需要約 3617 臺 HGX A100 服務器(28936 個 GPU)來為 ChatGPT 服務。
浙商證券(601878)新科技中關策略首席陳杭指出,ChatGPT熱潮席卷全球、AIGC將產生巨大算力市場的背景下,芯片需求將迎來量價齊升。在量的方面,獲得類似ChatGPT乃至更強的功能需要在基礎模型上進行大規模預訓練,存儲知識的能力來源于1750億參數,需要大量算力。
價格方面,對高端芯片的需求將拉動芯片均價,采購一片英偉達頂級GPU成本為8萬元,GPU服務器成本通常超過40萬元。對于ChatGPT而言,支撐其算力基礎設施至少需要上萬顆英偉達GPU A100,一次模型訓練成本超過1200萬美元。從芯片市場角度出發,芯片需求的快速增加會進一步拉高芯片均價。
2022年預計全球 GPU 市場規模為 250 億美元,至 2025 年將進一步提升至350 億美元。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的數據則更為樂觀,預計至 2028年全球 GPU 市場將擴大至 2465.1 億美元,2020 年至 2028 年的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 32.82%。全球范圍內,GPU 由三大巨頭英特爾、英偉達和 AMD 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從競爭格局來看,英特爾在集成顯卡領域占主導,英偉達則深耕獨立顯卡以及數據中心超算加速卡業務。
GPU需求旺盛,國產化亟待突破,景嘉微面對時代紅利。
目前景嘉微已成功研發JM5400、JM7200、JM9為代表的系列圖形處理芯片,并成功實現產業化,其中JM9芯片的應用涵蓋地理信息系統、媒體處理、CAD輔助設計、游戲、虛擬化等高性能顯示和人工智能計算領域,可廣泛應用于臺式機、筆記本、一體機、服務器、工控機、自助終端等設備。未來,公司仍將持續加大新款圖形處理芯片的研發和推廣工作。
深耕軍工信息化產業
在大算力芯片賦能AI 的邏輯演繹下,景嘉微作為 A 股龍頭 GPU 公司的價值不容忽視。
景嘉微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市擁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第四十八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八零一研究所、中航長沙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中國航空工業第三設計研究院)、中航飛機(000768)起落架有限責任公司、湖南省兵器工業集團等知名軍工企業。在景嘉微發展過程,客戶中軍工企業占比較大,軍工企業對景嘉微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軍工產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特點。軍品70%以上的毛利率強勢帶動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景嘉微產品覆蓋圖形顯控、小型專用化雷達領域的核心模塊及系統級產品。核心管理層及技術班底在軍工電子領域內具備十年以上的研發經驗。公司歷經十六載發展,在顯卡硬件體系結構、軟件驅動程序開發方面積累深厚。
景嘉微成立之初恰逢我國軍用飛機圖形顯控系統由DSP 與 FPGA 向 GPU 升級階段,參與完成“神州八號”圖形顯控模塊設計。2007 年,公司率先完成 VxWorks 操作系統下主流軍用圖顯芯片 M9 驅動程序的開發和漢化。
景嘉微同年完成第一款圖形顯控模塊的開發銷售,實現了圖顯技術初步積累。2008年到2010 年間,公司陸續通過雙軟企業、三級保密資格單位、武器裝備質量體系等一系列資格認證,為業務全面開花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景嘉微首款圖顯模塊通過客戶技術鑒定審查并開展替代M9 的自主芯片研發。2010 年至今,公司 JM5400 已占據國內軍用飛機圖顯模塊絕大部分市場,成為圖形顯控行業領域的絕對標桿型企業。
受益于“雙輪驅動”景嘉微上市以來碩果累累,但是進入2022年和2023年一季度以來,景嘉微面對芯片領域產品營收均出現下滑、現金流緊張、大股東堅持的問題.
凈利潤出現轉頭向下跡象
實際上,不只是外部群狼環伺,景嘉微自身也開始遭遇盈利瓶頸,經營瑕疵逐步放大,亟需新興業務重新構建盈利動力。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景嘉微的經營業績已經有轉頭向下的跡象,盈利能力走弱甚至業績虧損的風險已經陡然而升。
一方面,受宏觀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芯片領域產品應用較多的信創產業需求較低,下游客戶采購量下降。
另一方面,受下游客戶產品交期影響,景嘉微圖形顯控領域產品、小型專業化雷達領域相關產品銷售規模下降。這些因素導致其2023年一季度營業收入下降,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出現虧損。
回顧歷史業績,景嘉微營收曲線和利潤曲線的背離分化日漸明顯。自2020年至2022年度,景嘉微實現的營業收入為6.54億元、10.93億元和11.54億元,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8億元、2.93億元和2.89億元,可以發現,在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在2022年卻出現了轉頭向下的跡象。
圖:景嘉微2022年年報截圖
在2023年一季度,這種背離程度進一步擴大,景嘉微實現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518.20萬元、-7067.87萬元,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81.98%,而歸母凈利潤和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轉虧,下降了191.44%。在這青黃不接之際,AI驅動下市場需求突然大增的GPU市場,令景嘉微眼前一亮,傾其心力投注其中。
眾所周知,伴隨下游市場需求分化、消費電子終端需求疲軟、產業鏈大幅砍單的消息屢屢傳出,導致今年上半年半導體行業十分困難,很多企業庫存積壓、叫苦不迭。景嘉微業績變臉也是在意料中,業內普遍認為行業下行在今年下半年將會出現好轉。
如果將此次募集金額和資產規模進行比對,就能明顯的探知到景嘉微的雄心壯志。在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方案中,景嘉微擬最高募集42.01億元,這相當于其2023年一季度末總資產的108.36%、凈資產的129.10%。景嘉微想通過本次增發股票,資產規模擴大逾一倍,相當于自我繁殖出另外一個景嘉微。
經營現金流凈額下降,應收賬款占比較高
景嘉微業績下滑的同時現金流也出現問題。財報顯示,2022年景嘉微經營性現金凈流出2.97億元,同比下降227.35%。但此前2017年至2021年期間,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持續增長。
分析得知,2022年,景嘉微現金流的顯著下降與應收賬款的攀升有關。當年公司的應收賬款為8.5億元,同比增長81.85%,且占營收的比例達21.54%,比重增加7.48%。
事實上景嘉微的客戶多是國企和國防工業,景嘉微為了促成交易達成不得不放棄企業的財務健康為代價。并且國企和國防工業審核時間較長,撥款都是需要層層審核,周期較長。
景嘉微應收賬款攀升拖累資金使用效率。當下景嘉微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業績“變臉”、現金流緊張,高管持減持也為二級市場帶來消極情緒。
2022年以來高管減持近7億元
景嘉微由原國防科技大學軍事技術運籌學教授饒先宏與電子系講師胡亞華共同出資成立。同年,曾萬輝與喻麗麗夫婦注資公司,并成為公司實控人。
截至當前,董事長曾萬輝直接持股4.06%。最大股東喻麗麗持有公司29.32的股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為景嘉微第二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市股份解禁至今,高管持續減持,僅統計去年以來的數據,高管累計減持約1584.15萬股,交易金額約6.98億元。
根據信披數據統計,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間,高管累計減持約1584.15萬股,累計交易金額約6.98億元,其中實控人曾萬輝和喻麗麗累計減持約1259.85萬股,累計交易金額約4.03億元。
面對當下中美半導體行業競爭白熱化,即使景嘉微當下業績出現下滑,但是抓住機遇仍可以“一飛沖天”。
首先,軍費預算創新高,國防數字化擴張。其次,信創產品國產替代逐漸深入。最后:海外打壓力度升級,民族品牌迎發展良機,加速完成GPU 的國產替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