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妍出品| 消費金融頻道
隨著消費金融的不斷普及,整個市場都在面臨場景飽和的問題,加之越來越貴的線上流量費,讓金融機構在拓客方面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自帶流量的機構似乎更加容易開展信貸業務。
(資料圖片)
近期,新華社《半月談》發表文章,點名中國電信辦理手機套餐時的搭售貸款亂象,把手握巨量流量的通訊運營商分期貸款亂再次拉到焦點的中心。
名為送手機,實為貸款
文章內容顯示,近期,全國多地有消費者投訴,聲稱在中國電信公司辦理業務時,業務員稱公司搞活動,在網即送免費送禮品,包括手機、手表等電子產品,不過最后消費者發現這并不是“免費的午餐”。
事實上根據部分公開的合同,這些禮品均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了分期貸款條約,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被貸款”。
據報道,吳先生在中國電信業務員的推薦下辦理了一個月租39元的套餐,并且會獲得一個免費的老年機。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老年機是必須選項,吳先生無法拒絕,且為辦理成功該套餐,吳先生的余額寶還被凍結了273.6元。
在隨后的調查中吳先生發現,所謂超低價的月租套餐實際上早就標好了價格。業務員讓吳先生凍結的273.6元實際凍結主體為世紀銀通,此外,業務員還為吳先生辦理了一款名為“橙分期”綜合授信金融合約產品。
該產品是由甜橙融資租賃(上海)有限公司及翼支付平臺針對中國電信用戶提供的一款金融合約分期產品,而兩者正是中國電信旗下的金融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新華社首次點名橙分期,早在2020年1月時,新華社就刊發名為《手機免費拿?手機1元購?小心“購機惠”成為分期貸》的文章,指出橙分期存在隱瞞貸款實質、發展“人頭”有獎勵、用優惠包裝貸款、不按期繳費影響征信、消費者維權難等幾大問題。
橙分期是中國電信旗下的天翼電子商務推出的一款金融產品,其實質是信用貸。消費者辦理電信套餐的時候可以在翼支付的客戶端進行申請,審核之后就會給出相應的額度,可以用來支付商品款。辦理完業務之后,用戶每個月按時繳納話費就可以用返還的紅包來進行商品分期還款,還能享受信用分期、信用消費、信用取現等多種服務。
作為中國電信旗下最主要的金融APP翼支付,涵蓋了借錢產品、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等多種產品。其中,翼支付-甜橙借錢平臺最高可借20萬。此外還有車主貸、e分期等其他產品。
合作機構包括眾安小貸、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等。分支產品甜橙白條最高額度5萬元,額度可在微信、翼支付、支付寶直接使用,按日計息。
事實上,這種因為辦理電信套餐被辦理網貸的情況并不在少數,而所謂贈送的電子產品也是通過貸款的方式分期進行購買。
在另一篇報道中,湖南株洲的吳先生收到中國移動業務員聲稱免費送手機的電話,只要做到在網3年即可。
不過在吳先生在辦理了該業務之后,卻收到了貸款成功的短信。在后續了解中吳先生才明白,他其實是通過話費進行分期的方式購買了這款手機,每個月話費要交139元交滿3年才能還完貸款。
根據業務員提供的合同,吳先生購買的這款手機標價1950元,但實際網上這款手機的標價只有990元,按照合同計算,三年里吳先生除還本金1950元外,還要額外付出585元利息,并且3年一共需要交電話費共5004元。
這種通過“手機0元購”“超值套餐”誘導消費者貸款的情況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消費金融頻道」曾報道過中國聯通營業廳向顧客推銷網貸,和這種有著相似的套路。
據部分在營業廳工作過的員工表示,營業廳將推銷指定貸款業務納入績效考核,因此很多中國聯通的員工才會不遺余力推銷相關網貸產品,甚至通過模糊、誘騙等方式來誘導消費者開通網貸。
“一些小地方的營業廳更容易辦理網貸業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是貸款,沒這方面的知識,稀里糊涂的就辦了。”一位曾在營業廳工作過的職員告訴「消費金融頻道」。
深耕信用貸款業務
近些年來,隨著消費信貸市場的快速發展,“萬物皆可金融”的趨勢吸引著越來越多手握流量的其他行業企業參與進來,通訊行業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也不例外。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 月,中國移動的移動業務客戶總數為9.755 億戶、中國聯通“大聯接”用戶為8.7275 億戶,而中國電信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 12 月,中國電信的手機用戶數達 3.91 億戶。
要知道,即使是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累計用戶數也只有1.88億戶,僅為用戶數最少中國電信的一半左右。
此外,相較于銀行的多選擇,我國電信運營商僅有五家,且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占領了絕大多數市場,用戶粘性更高,開展金融業務似乎也更加容易。
事實上,運營商們開展金融活動的時間并不短,且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
中國電信走的是通過成立甜橙金融品牌,并不斷獲得金融牌照自建生態圈的模式。
中國電信早在2011年3月就成立了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同時推出品牌“甜橙金融”。據悉,甜橙金融旗下已經擁有翼支付、交費易、甜橙理財、甜橙云貸、橙分期、甜橙信用、甜橙技術等多個業務,涵蓋支付、財富管理、網絡小貸、供應鏈融資、消費金融、征信、技術等多個條線。
中國聯通則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消費金融業務選擇和銀行合作成立消費金融公司,自身僅提供場景支持。
早在2010年12月,中國聯通組建了“沃易付”公司,并隨后獲得支付牌照,2015年,中國聯通和招商銀行各出50%成立了招聯消費金融,發展多年穩坐消金一哥的寶座。目前,中國聯通已相繼涉足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互聯網理財、融資租賃等多個領域。
中國移動雖然是三家運營商中用戶數最多的,但在金融布局的模式上卻搖擺不定,因此略遜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
早先,中國移動走的路子和中國電信相似,通過中移動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金融業務,其產品和包中包含支付業務、財富業務、生態信用卡、保險業務等多類型產品。
和包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主要是通過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和銀行進行合作的模式。以和包中的號碼借產品為例,放款資金主要來源于浦發銀行、新網銀行、寧波銀行、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外貿信托等機構,最高額度為20萬元,用戶得到的放款資金方主要通過匹配分配到不同機構。
發展多年中國移動對自身金融業務現狀并不滿意,又準備走中國聯通的路子。2021年年底宣布布局消費金融牌照,補足自營方面的不足。
雖然用戶多、入局時間久、產品也比較豐富。但通訊運營商始終不像銀行等貸款機構,用戶在心理接受度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對主業的影響。
此外,運營商大量用戶是處于三四線城市的農村老年人,對于金融業務幾乎沒有認知,而這種通過套路的方式讓其辦理貸款,會帶來極大的金融風險和道德風險,對于運營商的金融業務開展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此次官媒點名一樣,如何抓住場景的同時,合規發展信貸業務,運營商們還是存在巨大挑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