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恒山如行,衡山如飛。”
北岳恒山為中華五岳之一,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齊名天下。北宋畫家郭熙的,一個“行”字點出了恒山神形皆備的地貌特征,靜態的山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恒山山脈,西接管涔山,東連太行山,一百零八峰,連綿五百里,層巒起伏,橫亙塞上,東跨幽燕,西控雁門,南屏三晉,北瞰朔漠。內長城蜿蜒其上,寧武、雁門、平型、紫荊等雄關鎖塞,烽堠林立。
恒山整個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氣勢異常博大。一座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連綿比肩,層層疊疊。恒山主峰天峰嶺在山西省北部渾源縣縣城之南,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恒山一線的險峰峻嶺、幽峽曲谷與內長城一線的雄關要塞、烽臺古堡融為一體,以名岳之勝而兼關隘之險,形成了獨特的雄曠崇高、宏偉磅礴的景觀。
唐太宗在“祭北岳文”中說:“寶符臨代邦之美,靈蛇表陣勢之奇。”
唐詩人賈島望岳而嘆:“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正因為恒山的氣勢連綿奔騰,故而被歷代兵家稱之為“常山蛇”,而主峰天峰嶺遠看又像一只龐大的神龜,龜蛇結合便組成“玄武”之象,即北岳的“真形”。
恒山,是一座斷層山,其斷層面正對著桑干河地塹的大同盆地。因此,從北仰望,層巒疊嶂,斷崖壁立。尤其是主峰天峰嶺,巖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巖,由于構造運動強烈,山體層巖裸露,峰巒多呈塔形,靈峰秀立,森嚴肅穆,一層斷崖,一層綠帶,層次十分明顯,形成一種既樸實而又壯觀的明顯的“版畫式”山貌。
中華五岳,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自然環境優美,形象歷久彌新。樸實中見雄偉,莊重中凝堅強,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人天北柱”:一個“柱”字也點出了恒山千古受尊的崇高地位。
北岳之稱始于舜帝,在《周禮》中就明確稱之為“恒山”,漢代曾改稱“常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恒宗”。據史書記載,秦朝“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恒山在漢武帝時就被神化,唐封北岳神為安天王,宋加封為安天元圣帝,元加號為安天大貞元圣帝,明代復稱北岳恒山之神。
恒山被尊為北岳,有史以來未有更變。但由于恒山居邊臨塞,歷代頻遭戰亂,交通不便,致使歷史上出現了兩處祀岳之地。一處就是恒山主峰所在地渾源縣,即北岳上廟;一處在恒山山脈東南端山麓的河北省曲陽縣,即北岳下廟。這種“一岳兩廟”的祀岳現象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
歷代對恒山的重視不僅僅是因其被尊為北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重視其獨特的軍事地位。恒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交錯之地,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十分明顯的地理分界線。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恒山周圍的內外長城之間是最為重要的關塞之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泰山“五岳獨尊”,華山“五岳獨險”,衡山“五岳獨秀”,恒山“五岳獨奇”,嵩山“五岳獨奧”。一個“奇”字點出了恒山獨具魅力的景觀特色。恒山風景名勝區,分15個景區其中天峰嶺景區和懸空寺景區為主景區,有名的“恒山十八景”、“懸樓十二觀”,都集中在這一主景區。
使人更為稱奇的是恒山第一奇觀懸空寺。
自金龍口入金龍峽,行不里許,便見一處神奇的空中樓閣懸掛在峽谷西側的懸崖峭壁間,它便是懸空寺。建在翠屏峰一道絕壁的半山腰。上載危巖,下臨深谷,結構巧妙,造型奇特。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閣,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像是玲瓏剔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
整個建筑皆為木結構,共有大小殿閣近40處,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背崖依龕,別具匠心。其中兩座三層飛樓,上下對峙,爭奇斗險;中間隔崖數丈,飛架棧道以通。登臨時,一會兒鉆天窗,一會兒穿石窟,一會兒跨飛棧,一會兒步長廊,忽上忽下,如置身仙境。
在懸空寺周圍,還可盡情觀賞“懸樓十二觀”,即:
空中色相、龍虎捍門、飛檐掛月、鐘瀑和鳴、太白醉書、霞客觀止、蜃樓水簾、素裹紅裝、神鷹守洞、仙鶴云翔、絕壁飛虹、寶寺佛光。
其中的“蜃樓水簾”,可謂奇絕天下,每逢暴雨傾盆,雨瀑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濺入峽底,使云霧中的神樓仙閣好似掛在晶瑩的水簾之中,奇景天成,世所罕見。
它背依秀麗的翠屏峰,面對恒山主峰天峰嶺,上載危崖,下臨深谷,結構奇巧而驚險,樓閣懸空。當年懸空寺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底部的高度曾為90余米,經過1500年峽谷河床的沙石沉積,現高度仍有40余米。
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閣,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仿佛是玲瓏剔透的雕刻,鑲嵌在翠屏峰的萬仞峭壁間;又像是精細人微的剪紙畫屏,吊掛在恒山的大門口。置身寺下,仰望寺樓,整個建筑凌空欲飛。
登游時,一會兒鉆天窗,一會兒穿石窟,一會兒步長廊,一會兒跨飛棧,手扶巖石,忽上忽下,如入仙境。特別是上到最高處三教殿時,更使人深切地體會到“懸空”二字之意。“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流傳的民謠固然夸張得過分,然而懸空寺結構、造型之奇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背倚翠屏山,坐西朝東,寺門南向。全寺共有大小殿閣40余間,皆為木質構建。有塑像的殿閣18處,其中佛教殿12處,道教殿五處,儒、釋、道三教合一殿一處,有各種大小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像80多尊。
寺內建筑整體布局可分為兩組,即“一院二樓”,南部為一懸空寺院,北邊為兩座懸空飛樓,沿山崖的南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其殿樓的分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別具匠心。
寺院雖高懸半空,但仍不失傳統之寺院布局。只不過是因勢利導,將平地寺院的布局立體化。游人自寺南坡道順石徑上攀進寺門,穿過暗廊,便踏進了一處長不及十米,寬不過三米的長方形寺院。
寺院的主體建筑背靠西崖,與崖壁凹陷下部相吻合,是一排整齊的二層樓殿。下層中設念經的佛堂,兩側是僧人食宿的禪房。上層是寺之主殿三佛殿、太乙殿和關帝殿。
在二層殿閣脊部的左右兩側,各起配殿兩間,負崖危棲,結構小巧,均為歇山式屋頂,分別為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殿及千手觀音殿。寺院南北兩端巧妙地各配有一座正方形耳閣,分別為鐘、鼓二樓,內置懸梯,為上下通道。底層向外一面皆砌磚壁,嵌有圓窗,兩相對稱,形制頗為美觀。在這座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長方形院落中,圓滿地完成了寺院的立體布局。
這座寺院主體建筑一層的佛堂里,擺放著一個高不及一米的木雕觀音龕,飛龍盤頂,玲瓏剔透,為懸空寺的珍貴文物。佛堂的門上,有一副頗具哲理的楹聯:“乘懸悟懸心愈懸乎,知空非空目莫空也。”其二層主殿三佛殿,又名大雄寶殿,中供三尊佛像,分別為釋迦牟尼佛(左)、毗盧佛(中)、阿彌陀佛(右)。
佛像采用脫沙塑法,寬衣博帶,結跏趺坐,面頰豐滿,神態慈祥,妙相莊嚴,背光、飛龍及蓮花座鏤刻精巧,圖飾華美,有人鑒賞,認為可能是唐代遺物。另有1608年(明萬歷三十六年)鐵鑄韋馱菩薩像一尊,亦為懸空寺之珍寶。
左邊太乙殿,塑道教太乙像及童子共三尊。太乙為北極神的別名。《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向太乙真人請教藥物知識的記載。所以道教信徒多在此殿求簽討藥。右邊關帝殿,中塑關帝像,左為關平,右為周倉。關羽死后,被奉為武圣,后又封為帝,奉為神。有趣的是,這尊關帝塑像不像其他關帝廟的關帝塑像那樣赤面朱顏,而是金臉金身。
三佛殿頂的四個配殿中,伽蘭殿由南懸空突出于寺門之外。伽蘭,梵文音譯,意為護法神。伽蘭殿主像三尊,均為泥塑,線條簡練明快,表情生動,形象夸張。千手觀音殿位于三佛殿頂北端,絕壁懸空,殿內塑千手觀音像。
從鐘鼓樓北樓循北向上,在寺院北面的斷崖絕壁上,懸掛著兩座宏偉的三層九脊懸空飛樓。樓體背西朝東,均為三重檐歇山頂,大部懸空,每層南、東、北三面均設有圍廊,明柱柱頭上,層層疊架,制成斗拱,承托出檐,使建筑顯得更加俊俏秀麗。
清代同治年間重修碑記云:“不知者以為神為之也。”南、北二樓中間隔斷崖數丈,在兩樓第二層之間飛架石砌棧道以通,棧道自南樓至北樓斜向上升,使兩樓呈南北高下對峙呼應、爭奇斗險之勢。
這是懸空寺的最為驚險之處,人踏上去,似有搖晃之感。游人至北,若臨深淵,如履薄冰,驚心駭目,不敢久立。
其實,這兩座樓的建筑力學結構非常合理,樓的底基安穩地坐于懸崖凹陷的下底部巖石之上,支撐其每層圍廊及棧道的橫梁有三分之二插人石壁,上架搭板,每根橫梁下另加一根插人石壁的隅托梁,加強支撐作用,非常結實。
每根橫梁外端下部有長短不一、不及碗口粗的立柱,立柱下端置于山壁巖坎上,從外觀上給人以起主要支撐作用的錯覺,于是產生是否穩固和能否承受重壓的憂慮。其實這些細長立柱在很大程度上是起裝飾作用的,這正是懸空寺建筑的絕妙之處。
懸空寺以其奇懸險巧的獨特英姿、三教合一的神秘氛圍,被譽為“恒山第一奇觀”、“天下一絕”。古代詩人們形象地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唐代大詩人李太白在此揮毫寫下“壯觀”二字為之叫絕,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以“天下巨觀”致嘆。
歷代名人題詞贊賞為“天下奇觀”、“東方瑰寶”、“崖壁絕作”、“人間仙境”、“北岳明珠”、“第一佳麗”等,足可看出它的奇巧瑰麗、鬼斧神工和它的魅力所存、價值所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