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和其他日本科技供應商正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容器制造商和iPhone零部件供應商,村田制作所表示,將于 2023 年 10 月在泰國開設新工廠。
其總裁 Norio Nakajima 在接受日經亞洲采訪時表示,新工廠最終將擴建到和村田在無錫的生產用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多層陶瓷電容器的工廠一樣大。
村田制作所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大中華區,預計隨著公司在印太地區尋求未來增長,該份額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這是日本公司在中美競爭中試圖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一個例子。
Nakajima 說:“有發生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的風險,我們的供應鏈必須多樣化,”他補充說,像蘋果這樣的主要客戶也在從中國轉向多元化。村田過去象征著亞洲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持久的經濟聯系,但美中貿易裂痕讓像 Nakajima 這樣的商界領袖感到緊張。
村田不只是在應對貿易戰,它還在研究長期的人口趨勢。
“今天人口最多的國家可能是中國,但到 2030 年將是印度,未來將是非洲,”Nakajima 說。“這些經濟體會與中國或美國結盟嗎?我們不知道。我們要能夠應對這些情況。”
Nakajima 于 2020 年 6 月成為總裁,他因將這家總部位于京都的公司從當地電子制造商轉變為主要的 Apple 供應商而備受贊譽。他是公司創建者村田家族之外的第一位公司領導人。
村田公司提供智能手機設備,例如用于接收一些無線電信號的濾波器;用于增強傳輸信號的放大器;以及用于同時處理輸入和輸出信號的雙工器。這些設備被用于 Apple、三星和華為的智能手機等。Nakajima 表示,這些組件在中國被安裝到智能手機中,然后運往最終市場,其中美國是最重要的市場。
Nakajima 解釋說,即使執行相同的功能,這些組件也需要進行不同的設計,以匹配每個智能手機品牌的操作系統。由于貿易戰對技術轉讓設置了障礙,每個品牌都開發了自己的設計和操作系統,這意味著零部件供應商也必須在此過程中相應地定制產品,增加了整體工作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Nakajima 說。
對于村田來說,中美脫鉤并不是唯一的供應鏈挑戰。Nakajima 說,芯片短缺阻礙了日本汽車制造商的生產,減緩了對電子元件的需求。
Nakajima 表示,由于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和收發器集成電路的短缺,村田本身難以供應電動工具電池和汽車 Wi-Fi 模塊等產品。Nakajima 預計今年芯片短缺將有所緩解。
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村田并不是唯一一家調整供應鏈的日本高科技公司。
日本頂級芯片制造商瑞薩電子擔心,由于中美貿易戰,它可能會被禁止向占其銷售額 22% 的中國市場供貨。
瑞薩電子依靠其美國業務來生產模擬芯片,將聲音、圖像、運動和溫度等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美國是全球模擬半導體生產中心,德州儀器和 ADI 在其中占領導地位。
2021 年,瑞薩以 60 億美元收購了總部位于英國的 Dialog Semiconductor,試圖將其技術基礎多元化到歐洲,從而有可能使用歐洲技術向中國供應芯片。
瑞薩電子 CEO Hidetoshi Shibata 強調了在美國和歐洲獲取人才和技術的重要性。在 12 月由全球行業協會 SEMI 主辦的行業活動的演講中,他解釋了這家總部位于東京的公司是如何通過 過去五年在美國的一系列收購使其技術基礎多元化,這家公司還通過收購 Dialog 填補了其在歐洲的人才缺口。
“人才最重要”,Shibata 說。
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設備制造商之一,也是另一家競相實現地域多元化的公司。
東京電子 CEO Toshiki Kawai 出席 SEMI 活動,闡述了其公司在與中國芯片設備制造商競爭的情況下,通過與歐洲頂級公司的密切聯系來加強其領導地位的戰略。他強調了最近宣布與比利時研究機構 Imec 和領先的光刻機制造商荷蘭公司 ASML 合作開發尖端芯片制造設備的決定。
“為了開發下一代設備,我們將促進與全球客戶的合作”,Kawai 說。
與美國、中國和日本一樣,歐洲現在正試圖增加本地芯片產量。
歐洲曾經是主要的芯片生產地區。現在歐洲僅占全球產量的 10%,因為意法半導體和英飛凌等公司將生產分包給臺積電等代工廠。
歐洲希望到 2030 年將其全球份額提高到至少 20%。
芯片設備制造商可以從這些國家的半導體供應本地化舉措中受益,這引發了它們應該在哪里開店的問題。東京電子的生產幾乎全部在日本進行,盡管其 80% 以上的銷售額來自海外。
“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將生產轉移到海外,以更貼近他們的客戶,”東京電子的一位官員說。這位官員還說:“我們將不得不更加認真地考慮我們應該在日本還是海外生產。”